肾下垂是指肾脏随呼吸活动所移动的位置超出正常范围,并由此引起泌尿系统与其他方面症状的病情而言。正常肾脏一般随着呼吸活动可有3cm之内的活动度。
肾下垂治疗可分两大类:①非手术治疗,锻炼腹腰肌,提高腹压以抗阻肾脏的下垂。可配合内服中成药如补中益气丸、六味地黄丸等药,另外可使用一些提高蛋白合成的药物如苯丙酸诺龙等。锻炼腹肌的方法可作仰卧起坐,直腿高举等训练。另外也可以使用肾托、围腰兜带。②手术治疗:a注射疗法:在肾周注入奎宁、明胶制成的胶状剂或海绵状制剂造成肾周粘连,以使肾脏固定。b手术固定:除作小切口将奎宁明胶制剂塞入肾周造成肾周粘连外,可手术将肾脏完全与肾周脂肪分离,然后用各种方法将其固定在应有的解剖位置上。
肾脏位于胸腰之间两侧的肾窝内,由于背部坚强的纵行肌肉与腹腔脏器的固定,一般不会过多地移位。但因肾周脂肪囊下方是一个潜在的疏松的间隙,因此当腹压降低时,肾脏就可能向下移位造成肾下垂。
肾下垂多发于青年女性。我院对一组100例肾下垂病例进行分析,女性占71%。年龄多在20~40岁(83%),这与青中年女性体力负荷较重,又值生育年龄,生育后腹壁肌肉松弛,产后腹压突然减低有关。
病程在6月~3年间占60%,大多因腰酸,慢性尿路感染、反复血尿等症状就医时能扪及病肾而得出诊断。
肾下垂的症状主要有三大类:
(一)泌尿系统症状 腰部酸痛占92%。50%以上病人有慢性尿路感染的症状,大多为尿频、尿急等膀胱刺激症状。1/3的病例还伴有低热或反复发热的病史。偶有下肢浮肿等表现。
(二)消化系统症状 由于肾脏活动时对腹腔神经丛的牵拉常会导致消化道症状,多为腹胀、恶心、呕吐、胃纳减退等。
(三)神经官能方面的症状 此类病人常较紧张,伴有失眠、头晕乏力、记忆力减退等,其发生率约占1/5左右。
上述症状的产生与肾下垂的程度不一定成正比。有时虽然下垂程度不重,但可以引起较明显的症状。
体验:在46%的病例有肾区叩击痛。右侧肾脏可扪及的有64%,左侧扪及的为22%。因解剖上右侧肾脏位置较低,肾窝较浅,一旦受到肝脏的冲击,故右侧肾下垂也较左侧为多。
(一)病史与体检 一般从病人主诉泌尿系、肠胃道与神经官能方面的症状,以及体检中发现,基本上可以作出一个印象诊断。
(二)X线检查 静脉肾盂造影必须在最后加摄立位片以了解其活动程度。但由于在摄立位片时必须在站立即刻,否则造影剂排尽后就不能显示肾脏,因此有时肾脏尚未下垂到平时的位置。上海华山医院泌尿科一组88例肾下垂病例的静脉肾盂造影中,共计176侧肾脏,根据在造影中活动程度,我们分成三类:轻度:肾活动度在一个椎体之内;中度:肾活动度在两个椎体之内;重度:肾活动度在两个椎体以上或伴有肾盂积水,输尿管扭曲。另外有一部份病例虽然在静脉肾盂造影中未能见到下垂,但从症状、体检与超声检查中仍可作出肾下垂的诊断。
(三)超声检查 在头低足高位半小时后用超声检查定好的肾脏位置与活动后肾脏的位置之间可得出肾脏的活动度。上海华山医院泌尿院一组39例超声检查与静脉肾盂造影完全符合为74.3%,另8例静脉造影阴性而超声检查正确占20.5%,仅2例与实际下垂程度相差较大,因此总的诊断符合率为94.8%。
(四)低头卧位试验 嘱患者头低足高卧位3天(可在床脚抬高一块砖头长径的高度),在睡前、中和后分别测定尿常规或每小时尿血细胞排出率,并观察症状有无缓解。如睡后尿中血细胞明显减少甚至消失、症状缓解者,则支持肾下垂之诊断,如未缓解则可除外肾下垂之因素。
(五)注水试验 为明确患者的腰痛是否来自肾脏,可经膀胱镜输尿管插管后向肾盂内注水直到腰部感到胀痛。如疼痛性质与部位均与平时发作时相似者为阳性,支持肾下垂的诊断;如不相似者为阴性,不是肾下垂引起的症状。
诊断标准:可将患者症状、体征、X线检查等综合起来对肾下垂程度作一判断。
轻度:有典型的腰酸痛症状,未扪及或仅触及肾下极。有的患者肾区有叩痛,静脉肾盂造影中肾活动度为1个椎体,超声检查中肾活动度为3cm,有时有血尿(多为镜检)或尿路感染的并发症。
中度:有明确的腰酸痛症状伴消化系统和神经官能方面的症状。可扪及肾脏。造影中肾脏活动度在两个椎体之内,超声检查有3 ~6cm之间的活动度。大多伴有血尿或尿路感染之并发症。
重度:有明确的症状体征外。造影中见肾活动度超过两个椎体以上,或虽未超过两个椎体,但有明显输尿管扭曲,肾盂积水,合并结石或肾功能出现减退。超声检查肾活动度在6cm以上。
针灸
(一)取穴
主穴:夹脊胸11、胸12。
配穴:肾俞、、胃俞、足三里。
(二)治法
一般仅取主穴,效不显者,加取配穴。夹脊穴,宜快速直刺进针,然后缓缓送针,刺入1~1.5寸,以探索满意针感。针夹脊胸11时,要求针感向肾区或下腹放射,针夹脊胸12时,要求针感向髂脊旁或下腹放射。若伴有胃下垂时,兼取夹肖胸7、8、9、10穴,有针感即可。针以上穴,针向既不宜偏向脊骨,防刺入脊髓;又不宜偏向外侧,防刺中内脏。留针20~30分钟。配穴可用温针,或无瘢痕灸3~5壮。针灸间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共治11例(共14枚肾),结果,右肾11枚,8枚痊愈,2枚好转,1枚无效;左肾3枚,2枚痊愈,1枚无效。总有效率为85.7%。11例中有3例兼胃下垂,2例明显好转,1例无效4。
体针加耳针
(一)取穴
主穴:分2组。1、水分、解垂、委中、阴谷(以上为体穴);2、肾、腰椎、尿道(以上为耳穴)。
配穴:食纳不佳加足三里,便秘加支沟或大肠(耳穴),便溏加关元,眠差加神门。
解垂穴位置:髂前上棘内3寸。
(二)治法
以主穴为主,据症加用配穴。体针一般先取水分、解垂。直刺进针,深度约1~1.5寸,得气之后,再调节针感方向,使感应向上。提肾时。用泻法。其中解垂一穴,针感明显,可向四射,提肾时,宜使针感向上及向外侧扩散至腰部。然后改为平补平泻法。肾脏上升时产生恶心欲吐者,加阴谷;肾脏复原后,刺委中以巩固效果,均直刺,施平补平泻法。留针15分钟。
耳针,探得敏感点后,用5分毫针刺入,留针半小时。或采用埋针或耳穴压丸法。
体针及耳针均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5天。第二疗程起,视症状改善情况,改为隔日1次。
(三)疗效评价
疗效评判标准:痊愈:临床症状全部消失,尿检及物理检查正常,触诊未扪及肾体。有效:临床症状改善或消失,超声波检查示肾体上升1~3厘米,尿检红细胞相对减少或消失,触诊肾体稍有上升。无效:经1~3疗程治疗症状与体征无改善。
共治128例,以上述标准评定,结果痊愈41例(32.0%),有效73例(57.1%),无效14例(10.9%),总有效率为89.1%。其中,对游走性肾下垂,虽有效果,但不易巩固2。
1张克俭,等。点穴推拿治疗肾下垂临床疗效观察。江苏医药 1977;(2):18。
2傅行先,等。穴位低频电疗加穴位注射治疗三例肾下垂。江西中医药 1982,(4):57。
3姚卫良。针刺治疗肾下垂128例分析。江苏中医杂志 1981;2(1):36。
4华延龄,等。针刺治疗肾下垂11例。浙江中医杂志 1985;20(3):114。
相关文章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