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
  • 资讯
  • 医院
热门推荐
您的位置: 首页 >> 百科 >> 疾病 >> 性病科 >> 二期梅毒


  

二期梅毒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感染引起的一种慢性全身性性传播疾病。主要通过传染。本病表现极为复杂,几乎可侵犯全身各器官,造成多器官的损害。如一期梅毒感染部位的溃疡或;二期梅毒的皮肤粘膜损害及淋巴结肿大;三期梅毒的心脏、神经、胃、眼、耳受累及树胶肿损害等,梅毒还可通过胎盘传给下一代,引起新生儿先天性梅毒,危害极大。
  

致病原因


  梅毒是一种慢性疾病。尽管最初的损害中有大量梅毒螺旋体存在。但是梅毒不是由于毒性或炎症物质的释放或存在于组织中的梅毒螺旋体直接造成的简单炎性反应。原发损伤的细胞侵润内,急性炎症反应中单核细胞占主导地位,多核白细胞则占此要地位。在梅毒感染初期阶段在接近血管的细胞外部存在大量的梅毒螺旋体。
  

临床表现


  为梅毒的泛发期。自消失至二期梅毒疹出现前的时期,称为第二潜伏期。二期梅毒疹一般发生在消退后3-4周,相当于感染后9-12周。二期梅毒是梅毒螺旋体经淋巴结进入血行引起全身广泛性损害。除引起皮肤损害外,尚可侵犯内脏及神经系统。
  二期梅毒在发疹前可有流感样综合征(头痛,低热,四肢酸困),这些前驱症,约持续3-5日,皮疹出后即消退。
  二期梅毒的皮肤损害可分为斑疹、丘疹及脓疱疹,后者已少见。
  斑疹,又称玫瑰疹(蔷薇疹),最多见。约占二期梅毒70%-80%。早发型者类似伤寒病的玫瑰疹。为淡红色,大小不等,直径约为0.5-1.0cm大小的圆形或椭圆形红斑,境界较清晰。压之退色,各个独立,不相融合,对称发生,多先发于躯干,渐次延及四肢,可在数日内满布全身(一般颈、面发生者少)。自觉症状不明显,因此常忽略(在温热环境中不易看出,在室温较低则明显易见)。发于掌跖者,可呈银屑病样鳞屑,基底呈肉红色,压之不退色,有特征性。大约经数日或2-3周,皮疹颜色由淡红,逐渐变为褐色、褐黄、最后消退。愈后可遗留色素沉着。
  先天的梅毒又称胎传梅毒,由于胎儿在子宫内的受到感染而发生的新生儿、婴儿、或儿童梅毒。2岁以内为早期的先天梅毒,超过2岁为晚期的梅毒。临床上又分为
  1早期的先天的梅毒:出生后2-8周出现的临床的症状,皮肤损害类似,婴儿常见的大疱性皮损,既梅毒性天疱疮。此外,淋巴结及肝脾肿大,贫血,梅毒性鼻炎,骨膜炎,梅毒性假瘫等也是常见。
  2晚期的先天梅毒:2岁以后发病,最常见的发生在7-15岁,可出现上颚,鼻中隔穿孔,马鞍鼻,口周围的放射性的皲裂性疤,佩刀胫,锁骨关节锁胸关节骨质肥厚,实质性角膜炎,神经性耳聋,郝秦生齿等。上述大部分是属于在器病变所遗留。已经无活动性,但具有特征性,为永久性的标记。
  3 先天潜伏梅毒:未经治疗,无临床的症状,梅毒血清阳性为先天的潜伏梅毒。
  

诊断方法


  暗视野显微镜检查:在皮损处,用玻片刮取组织渗出液或淋巴结穿刺液,见有活动的梅毒螺旋体。
  免疫荧光染色:在荧光显微镜下可见绿色的梅毒螺旋体。
  活体组织检查梅毒螺旋体,如用银染色法(Warthin-starry)法或(Levoaditis法)或荧光抗体染色,可查见梅毒螺旋体,呈黑褐色,有螺旋结构,位于真皮毛细血管周围。
  不加热血清反应素玻片试验(Unheated Serum Reagin USR)也是VDRL抗原的改良,敏感性及特异性与VDRL相似。
  

治疗方法


  梅毒的青霉素治疗方案
  早期梅毒:包括一期、二期和病期不足两年的潜伏梅毒患者,可给予青霉素肌肉注射,每侧臀部120万单位,共240万单位,只注射一次。
  晚期梅毒:包括有三期皮肤、粘膜、骨损害等患者,病期在两年以上的潜伏梅毒,心血管梅毒和神经梅毒等。对于良性晚期梅毒(血管、粘膜及骨等)可予以普鲁卡因青霉素G肌肉注射,每日一次,每次60万单位,共15次,总剂量900万单位。或用苄星青霉素每周肌肉注射一次,每次240万单位,共三次,总量720万单位。
  对孕妇梅毒患者的治疗:早期梅毒患者如能早期治疗可防止发生先天梅毒。
  早期先天梅毒患者的治疗:对已经治疗的梅毒孕妇所生的婴儿,应进行临床及血清学检查,直至血清学检查转阴或维持阴性三个月以上为止。
  晚期先天梅毒的治疗:两岁以上的先天梅毒治疗方法可按的相应病期进行,其用量不超过的剂量。

相关文章
  • 1
  • 合作媒体
  • 友情链接
{/cms:showcontent}